其他
2024,湖北咸宁人才工作这一年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咸宁发展史上意义非凡、再启新程的一年。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亲临咸宁,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5+4”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健全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民生事业发展配置人才资源,切实营造有利于人才安心工作、潜心研究、舒心生活的良好生态,为咸宁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和发展动能。这一年,我们坚持党管人才领航,不断向“高”攀登握指成拳的机制更加有力高位统筹强引领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委(党组)专题学习研究人才工作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要论述,以新思想定向领航,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市委书记、市长分别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全年各级党委(党组)开展人才工作专题学习和研究223次。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优化调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议事协调机构整合后调整补充成员单位力量,及时明确人才工作主管单位职责任务,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大格局。市委书记周锋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部署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出席第七届“南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并致辞高效推动抓落实实行全过程管理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初组织召开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印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4年工作要点》,对人才工作服务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和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等重点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注重抓好“关键人”,用好“关键招”,深入实施“一把手”领办人才项目机制,以书记选题、项目攻坚的方式,确定54个“一把手”领办人才工作创新项目、招才引智系列行动,压紧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政治责任,形成了人才工作“月月有活动、家家有任务、个个有亮点”的良好局面。制定《2024年人才工作考评办法》,将人才工作纳入领导班子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内容,切实做到“年初明目标、年中看进度、年终考成果”,推动人才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落地见效。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徐小兵出席2024年市委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并讲话出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4年工作要点》《咸宁市2024年人才工作考评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一把手”公开领办54个人才工作创新项目、招才引智系列行动高标提能增合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实施人才工作者赋能提升行动。首次在全市范围内举办新时代人才工作专题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人才理论专家作专题授课,来自各行业各领域的160余名人才工作者齐聚一堂“集中充电”。组织市县两级人才工作者赴江苏无锡、安徽合肥开展新质生产力专题研修,进一步开拓思维视野,提升履职能力,形成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以调查研究为抓手,查找短板弱项,谋划创新举措,《关于“咸宁市农村基层人才定向培养项目”可行性的调查研究报告》获得“湖北省党建调研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让企业成为人才集聚“主阵地”——提升咸宁企业引才育才留才积极性的路径研究》纳入咸宁思想库重点课题并顺利结项,《中国人才》对我市人才工作调研活动经验做法进行了宣传推介。举办咸宁市2024年新时代人才工作专题培训、新质生产力专题研修班暨人才工作者培训班人才工作调研成果获得《中国人才》等媒体宣传推介这一年,我们拓展引才聚智路径,不断向“新”奔跑英才汇聚的画卷更加靓丽项目招才再创新活力围绕重点产业、民生事业发展需要,连续第十三年实施“招硕引博”工程,将“引才专列”开赴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省内外重点高校,开展“才聚荆楚·百县进百校”专项活动12场次,全年引进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1026人,吸引2.2万余名大学生来咸实习实训、就业发展。连续第7年开展“院士专家咸宁行”活动,先后邀请6批次150余名专家人才为推动我市产业发展“把脉问诊”。结合2024年“湖北人才周”主题活动,集中开展项目发布、人才引进签约落地、产才融合等以人才为主题的系列活动30余场次,举办“中国空间感知与计算先进技术研讨会”“咸宁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等高端学术论坛,吸引了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李德仁为代表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来咸技术指导、创新创业。连续第十三年实施“招硕引博”工程市县两级联动开展2024年“引才专列”活动,先后赴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省内外重点高校引才开展“科创中国”院士专家咸宁行暨咸宁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会、麻类科技前沿青年研讨会等活动,邀请行业领军人才来咸开展学术交流、技术指导,赋能产业发展组织开展“湖北人才周”咸宁系列活动,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以视频形式寄语咸宁,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梅顺齐等高层次人才出席启动仪式赛事聚才再添新动能紧紧围绕全市优势、重点产业发展,持续深耕“以赛引才”路径,成功举办第七届“南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设置大健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与食品科学、清洁能源、未来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赛道,累计吸引207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报名参赛,成功促成31个高层次人才项目签约落户,活动成效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经验做法被《人民网》《中国人才》《科技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组工信息》等省级以上媒体刊物推介20余次。坚持以赛促创,积极承办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决赛,举办咸宁市第六届“绿色田野杯”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大赛、首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先后吸引400余名人才携创新创业项目同台竞技,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在北京、武汉等人才资源密集城市举办第七届“南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初赛,开展人才招引、项目洽谈成功举办第七届“南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促成一批高层次人才项目签约落户举办咸宁市第六届“绿色田野杯”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大赛、首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柔性引才再取新成效湖北省“社科强县计划”在咸宁正式启动,7名省级特聘专家围绕“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积极对接省级“博士服务团”“科技副总”“院士专家企业行”等项目,统筹开展市级“专业人才智汇基层”“科创专家企业行”等活动,先后匹配选派828名专家人才赴基层和企业一线开展智力服务、技术指导,累计解决技术难题253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作53项,培养培训各类人才3000余人次。《人民日报》对我市第十二批“博士服务团”工作成效进行了宣传报道,“湖北咸宁桂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服务团”项目获批人社部2024年专家服务基层示范团项目。举行湖北省“社科强县计划”咸宁启动式,为7名省级特聘专家颁发证书,汇聚专家智慧,赋能强县工程“专业人才智汇基层”选派专家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人才培训高校揽才再谱新篇章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持续深化校地校企交流合作,拓宽扩大高校院所“朋友圈”,精心举办“百校联盟·智汇咸宁”活动,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42所省内外重点高校代表走进咸宁,与全市33家重点企业开展交流洽谈、实地考察,签约校地(校企)合作项目22个,聘任咸宁市驻高校“引才大使”15人。把握第18届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总决赛)在咸举办的契机,面向全国152所高校1000余名师生开展人才政策宣传推介、大学生企业行等活动5场次。积极引导人才回流,市县两级在省内外重点高校建立青年学子联络站236个,先后引进1000余名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大学生来咸开展实习实践、课题调研等活动。精心举办“百校联盟·智汇咸宁”活动举办重点产业专场交流洽谈会,组织高校专家人才赴重点企业实地考察主动对接国内顶尖高校,吸引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1000余名大学生来咸开展实习实践、课题调研等活动将支持人才科研创新的政策落实到具体项目面向重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这一年,我们践行以用为本理念,不断向“好”而行人才培养的根基更加坚实紧盯基层需求育才,打好“本土牌”聚焦乡村人才振兴,连续第八年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聚焦现代农业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两个紧缺专业新选拔100名优秀青年农民,截至目前已为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农业产业培养输送2310名“懂技术、留得住、用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持续做好学员跟踪服务,注册成立“咸宁市一村多名大学生产业发展中心”,构建产业互补、资源共享、项目共建、互学互帮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占96.28%。聚焦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深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配备行动”,全面落实待遇补贴、职称评审和培养培训等政策举措,累计为大学生村医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319.5万元,63名毕业学员通过专项招录取得事业编制,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基层卫生工作大会上作交流发言。持续做好学员跟踪服务,注册成立“咸宁市一村多名大学生产业发展中心”央视新闻频道聚焦咸宁“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配备行动”成效强化产教协同育才,建好“联合体”全面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组建新质生产力、康养、智能装备、工业数智化等产业学院11个,合作开发课程155门、教材109部,推动校企共建实践基地428个,星光玉龙机械(湖北)有限公司、湖北香城智能机电研究院有限公司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入实施大中专院校“本地生源、本地培养、本地就业创业”机制,鼓励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组织大中专院校积极对接地方产业发展规划,订单培养学生1015人。围绕以赛促学、以赛促能、以赛促建,举办咸宁市首届青年养老护理人才技能大赛、首届智能机电创新型产业集群劳动和技能竞赛、大健康产业职业技能大赛等技能赛事10余场,推动各类人才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14项。咸宁市域产教联合体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顺利召开校地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举办咸宁市首届青年养老护理人才技能大赛、首届智能机电创新型产业集群劳动和技能竞赛等技能赛事实施专项计划育才,用好“关键招”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和民生事业发展需要,创新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首批遴选科技创新、经营管理、技术技能等领域青年拔尖人才10人,以2年为一个培养周期给予重点支持。加强社科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社科名家培养工程”,72名高校专家人才入选首批社科人才名单。举办咸宁市“咸商菁英”产业人才(食品饮料产业)高级研修班,遴选47家食品饮料企业负责人参与集中培训,全面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全年推荐入选“楚天英才计划”创新型企业家、楚天名师、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乡村振兴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31人,4名专家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数创历史新高。创新实施咸宁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遴选一批高层次人才入选咸宁市“社科名家培养工程”“咸商菁英”产业人才(食品饮料产业)高级研修班成功推荐一批专家人才获评省级以上人才荣誉这一年,我们构建产才融合机制,不断向“强”聚力创新驱动的引擎更加强劲加强创新体制改革,赋能产业发展探索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研究制定《咸宁市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咸宁市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咸宁市支持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十条措施》等人才和科技创新政策文件,不断推动全市创新效能加快提升。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创新组建咸宁市养老服务人才联盟、研磨产业创新联盟、专精特新企业(人才)联盟等人才合作组织5个,整合全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人才资源力量,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出台《咸宁市重点产业人才支持办法(试行)》,连续3年发布《咸宁市重点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帮助企业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50余名。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00项,科技成果转化9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27亿元,全市13个科技项目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制定出台支持人才创新系列政策文件“人才联盟”等合作组织再获新拓展增强创新要素配置,广泛链接资源积极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推动全市4439家企业入驻,先后发布技术、资金、人才需求2702项,完成需求对接1500余项,需求对接率达78.20%,有效汇聚了各类生产服务要素,打通了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堵点卡点,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向外延伸人才工作触角,在江苏南京建立国内第9家咸宁市驻外人才工作站。积极链接先进发达地区的人才、技术、项目等创新资源,建立一支由人才工作站所在地的重点高校专家和企业人才组成的“智囊团”。先后举办“驻外人才工作站智囊团咸宁行”“民营企业家咸宁行”等活动11场次,邀请120余名重点产业领域专家、企业人才来咸开展技术指导、交流合作。成功引进诺赛国际医学研究院湖北分院“两库一室”第一期签约落户咸宁,总投资1.2亿元。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汇聚科技资源、实现精准对接在南京市建立国内第9家驻外人才工作站并召开2024年驻外人才工作站年会开展“智囊团咸宁行”等系列活动,成功促成诺赛国际医学研究院湖北分院、布莱德刀锯生产基地等一批人才项目在咸落户发展建强创新平台载体,拓宽施展舞台深入推进“基地+中心+驿站”的人才平台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人才发展平台提档升级,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7家,引进专家人才200余人。连续第4年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引进湖北中医药大学、江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研发专家团队,领衔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个,直接支持金额600万元。实施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满园轮替计划”,累计签约245家“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科创企业,正式入驻企业141家,承载创新人才600余名,推动来咸建设生产基地54家,总投资达30亿元,有力提升了咸宁产业的层级与活力。举行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研讨会及签约授牌仪式实施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满园轮替计划”这一年,我们传递以诚待才温度,不断向“优”提质近悦远来的生态更加优渥以优待的礼遇尊重人才坚持以真心实意的关怀礼遇厚待人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联系服务专家,先后组织开展专家人才座谈会、谈心会40余场次,向专家人才发出慰问信,走访慰问专家人才304人,办理人才实事236件。组织全市48名民营经济代表人士赴华中科技大学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训班,不断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围绕“推动智能制造发展